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丹顶鹤别称 仙鹤、红冠鹤

    信息发布者:肥源村2018
    2018-01-14 16:11:59   转载
        • 在春夏季期间,丹顶鹤经过肥源时,有时候会在肥源停留一下,在肥源只要看丹顶鹤一停留 下来,马上就会有人去捕猎它们。



    • [dān dǐng hè]  

      丹顶鹤

       

      (鹤属鸟类的一种)

       编辑

    丹顶鹤(学名:Grus japonensis)是鹤类中的一种,大型涉禽,体长120~160厘米。颈、脚较长,通体大多白色,头顶鲜红色,喉和颈黑色,耳至头枕白色,脚黑色,站立时颈、尾部飞羽和脚黑色,头顶红色,其余全为白色;飞翔时仅次级和三级飞羽以及颈、脚黑色,其余全白色,特征极明显,极易识别。幼鸟头、颈棕褐色,体羽白色而缀栗色。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动时仍在一定区域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沙蚕蛤蜊钉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球茎和果实为食。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

    丹顶鹤和鹤顶红是什么关系?

    徐克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江湖的地方就一定少不了毒药。在各种毒药中,鹤顶红一直都是以“居家旅行、杀人灭口的必备良药”形象示人,也因此,多少人都对丹顶鹤这种动物产生了莫名的恐惧。那么丹顶鹤和鹤顶红是什么关系? 其实二者只是因为都有红色的外表而被硬扯到了一起,它们是完全没关系的两种事物。

    • 丹顶鹤名字的由来更多

    • 丹顶鹤,因头顶有一块鲜红色的斑记而得名,丹顶鹤会有一个丹顶恰恰是因为它的头顶缺少了一个特别的东西——羽毛。简单说就是它谢顶了,它的头皮下方因为有大量的毛细血管而使得头顶呈现出鲜红色。

    • 鹤顶红名字的由来更多

    • 科学家研究认为武侠小说里的鹤顶红其实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砒霜,化学名称是三氧化二砷。纯的三氧化二砷是白色的晶体,但在自然界中它往往伴生有各种杂质,因而具有血一般的红色。

    内容整理: 核能量

    • 中文学名

    • 丹顶鹤

    • 拉丁学名

    • Grus japonensis

    • 别    称

    • 仙鹤、红冠鹤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亚    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鸟纲

    • 亚    纲

    • 今鸟亚纲

    • 鹤形目

    • 鹤科

    • 鹤属

    • 丹顶鹤

    • 分布区域

    • 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

    • 命名者及年代

    • Müller, 1776

    • 英文名称

    • Red-crowned Crane

    • 英文名称

    • Japanese Crane

    • 英文名称

    • Manchurian Crane

    目录

    1. 1 外形特征

    2. 2 栖息环境

    3. 3 生活习性

    4.  习性

    5.  迁徙

    6.  鸣声

    7.  食性

    8.  鹤舞

    9. 4 繁殖方式

    10. 5 亚种分化

    11. 6 分布范围

    12.  世界分布

    13.  中国分布

    14. 7 种群现状

    15. 8 保护级别

    16. 9 物种命名

    17. 10 文化意义

    18.  吉祥符号

    19.  文学描述

    外形特征

    编辑

    丹顶鹤

    丹顶鹤(25张)

    丹顶鹤体长约160厘米,翼展240厘米,体重约10公斤。全身几纯白色,头顶裸露无羽、呈朱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眼后方耳羽至枕白色,颊、喉和颈黑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色,三级飞羽长而弯曲,呈弓状,覆盖于尾上,因此,站立时尾部黑色,实际是三级飞羽,而尾、初级飞羽和整个体羽全为白色,飞翔时极明显。嘴较长,呈淡绿灰色,颈、腿也都很长,两翅中间长而弯曲的飞羽为黑色,并且在站立时整个飞羽都盖在尾部,常常使人误认为它有一个黑色的尾羽。雌雄相似。[1] 

    虹膜褐色,嘴灰绿色,尖端黄色。胫裸露部分和跗蹠及趾灰黑色,爪灰色。[1] 

    雏鸟被有黄褐色的绒羽,背部的颜色浅,腹部较深,肩部为乳白色,嘴和腿均是肉红色,3~4月后体羽逐渐变成洁白的颜色,头顶部的裸露部分则要到10个月以后才出现红色。[1] 

    丹顶鹤的骨骼外坚内空,强度是人类骨骼的7倍,而且它在迁徙的时候,常常排成巧妙的楔形,使后面的个体能够依次利用前面个体扇翅时所产生的气流,从而进行快速、省力、持久的飞行,时速可达40公里左右,飞行高度可以超过5400米以上,而且能够边飞边鸣。[1] 

    大小量度:体重♂7000~9000g,♀9000~10500g;体长1200~1520mm;嘴峰♂151~167mm,♀135~167mm;翅♂560~670mm,♀557~635mm;尾300mm;跗蹠♂267~301mm,♀255~297mm。[1] 

    (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编辑

    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湖泊、草地、海边滩涂、芦苇、沼泽以及河岸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于农田和耕地中,尤其是迁徙季节和冬季。[1] 

    生活习性

    编辑

    习性

    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动时仍在一定区域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彼此仍按家族群分散栖息,天特别冷时则靠得很近。觅食地和夜栖地一般较为固定,通常亮天后,各家族群陆续飞到觅食地觅食,彼此仍保持一定距离。中午时多集中在滩边休息,并不断鸣叫。晚上又陆续飞回夜栖地过夜或留在觅食地过夜。休息时常单腿站立,头转向后插于背羽间。无论觅食或休息时,常有1只成鸟特别警觉,不断抬头四外张望,发现危险时则发出‘ko-lo-lo-’的叫声,鸣叫时头颈向上伸直,仰向天空。当危险迫近时,则腾空飞翔。飞翔时头脚前后伸直,两翅鼓动缓慢,排成‘一’字或‘V’字形。丹顶鹤成鸟每年换羽两次,春季换成夏羽,秋季换成冬羽,属于完全换羽,会暂时失去飞行能力。[1] 

    迁徙

    春季于2月末3月初离开越冬地迁往繁殖地,经过中国北戴河的时间在3月中旬至3月末。到达东北繁殖地的时间在4月初至4月中旬,秋季于9月末10月初开始离开繁殖地往南迁徙,迁经北戴河的时间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大量的在11月初。领先到达江苏盐城越冬地的时间在10月28至10月29日,大批在11月下旬到达。常呈小群迁徙,最大结群可到40~50只。迁飞时成‘V’,字形队。[1] 

    鸣声

    丹顶鹤高亢、宏亮的鸣叫声,与其特殊的发音器官有关。它的颈长,鸣管也长,长达约1米以上,是人类气管长度的五六倍,末端卷成环状,盘曲于胸骨之间,就像西洋乐中的铜管乐器一样,发音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声音可以传到3~5公里以外。[2] 

    丹顶鹤鸣声的音调和频率因性别、年龄、行为、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鸣声成串或单一,不仅在起飞时和在空中飞翔的时候鸣叫,而且在地面上取食和栖宿时也在鸣叫。一年四季,几乎每天每时都能听到它的鸣声,但以黎明前后最为频繁。每天在破晓之前,只要有一只率先启鸣,便会有第二只立即应声作答,而后群体中就一连串地彼此呼应,欢闹不止,直至日出。叫声不仅是配偶间和群体成员之间的传情和联络,而且也常用来表示骚动和对危险的警戒,但更重要的则是作为婚偶舞蹈的伴奏曲。[2] 

    繁殖期的雄鸟在与雌鸟对鸣时,头部朝天,双翅频频振动,在一个节拍里发出一个高昂悠长的单音,雌鸟的头部也抬向天空,但不振翅,在一个节拍里发出两三个短促尖细的复音。这种“二重唱”不仅是对爱情的表白,也是对企图入侵者的警告,而且还能促使雄鸟和雌鸟性行为的同步,保证繁殖的成功。雏鸟的鸣叫声主要有索取食物,保持联系和也许是出于某种生理需要的使劲鸣叫等3种。1岁龄的幼鸟在离开双亲后,有保卫领地以及无目的的鸣叫。2岁以后则有齐鸣、交尾前的鸣叫。此外还有在召唤起飞和报警时的鸣叫,营巢时的鸣叫等等。[2] 

    食性

    食物很杂,主要有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沙蚕、蛤蜊、钉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球茎和果实等等。[1] 

    鹤舞

    每年3月末4月初,当丹顶鹤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配对和占领巢域,雄鸟和雌鸟彼此通过在巢域内的不断鸣叫来宣布对领域的占有。求偶时也伴随着鸣叫,而且常常是雄鸟嘴尖朝上,昂起头颈,仰向天空,双翅耸立,引吭高歌,发出“呵,呵,呵”的嘹亮声音。雌鸟则高声应和,然后彼此对鸣、跳跃和舞蹈。舞姿也很优美,或伸颈扬头,或曲膝弯腰,或原地踏步,或跳跃空中,有时还叼起小石子或小树枝抛向空中。[3] 

    丹顶鹤的舞蹈大多是由几十个、几百个动作的连续变幻,舞蹈的主要动作有伸腰抬头、弯腰、跳跃、跳踢、展翅行走、屈背、鞠躬、衔物等,但姿势、幅度、快慢有所不同。而这些动作及其后续动作,又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弯腰——伸腰抬头——头急速上下摆动;展翅——伸腰抬头——弯腰;伸腰抬头——弯腰——脚朝下跳跃;展翅弯腰——弯腰行走——颈部和身体呈“八”字形展翅衔物——展翅行走;衔物——跳跃抛物——不变位的体旋转,靠腿力或扇翅做跳跃,弯腰动作等。这些动作大多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例如鞠躬一般表示友好和爱情;全身绷紧的低头敬礼,有表示自身的存在、炫耀、恐吓之意;弯腰和展翅则表示怡然自得、闲适消遣;亮翅有时表示欢快的心情等。[3] 

    繁殖方式

    编辑

    繁殖期4~6月。一雌一雄制。3月末4月初,当丹顶鹤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配对和占领巢域,雌雄鸟彼此通过在巢域内的不断鸣叫来宣布对领域的占有。求偶时也伴随着鸣叫,而且常常是雌雄鸟彼此对鸣、跳跃和舞蹈。鸣叫时昂头、仰脖,嘴尖直朝天空,三级飞羽蓬起,且随叫声抖动。声音清脆洪亮,有似‘ko-ko-ko’声。[1] 

    营巢于开阔的大片芦苇沼泽地上或水草地上,巢多置于有一定水深的芦苇丛中或高的水草丛中。巢较简陋,浮巢,主要由芦苇、乌拉草、三棱草和芦花构成,巢呈浅盘状。大小为外径104~170厘米,内径40~76厘米,深4~5厘米,巢周水深5~25厘米,水面上部分巢高11~20厘米,巢间距最近的为300米。每窝产卵2枚,偶尔有产1枚的,卵为椭圆形,苍灰色或灰白色、钝端被有锈褐色或紫灰色斑,愈往尖端斑愈稀和愈淡,卵的大小为104~115mm×660~720mm,重222~282克。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坐巢孵化,孵化期30~33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后即能蹒跚行走,4~5天后即能随亲鸟离巢游泳于浅水中。2龄性成熟,寿命可达50~60年。[1] 

    亚种分化

    编辑

    单一物种,无亚种。[4] 

    分布范围

    编辑

    世界分布

    丹顶鹤分布图丹顶鹤分布图

    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联邦。旅鸟:中国台湾省。丹顶鹤繁殖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日本北海道,越冬于日本、朝鲜。

    中国分布

    内蒙古达来诺尔、乌拉盖、科尔沁呼伦湖、辉河、嘟噜河下游、迎春、小兴凯湖、兴凯湖,吉林向海、莫莫格,辽宁辽河三角洲,河北北戴河,河南黄河故道,山东长山列岛、寿光、昌邑、潍坊、青岛、平邑、汶上、费县,江苏盐城、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灌江、如东,上海,河南庞寨、山东日照、云南昭通、中甸。在中国繁殖于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达里诺尔湖等地。越冬于江苏、上海、山东等地的沿海滩涂,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偶尔也见于江西鄱阳湖和台湾。迁徙时经过东北南部、华北等地。[1] 

    种群现状

    编辑

    丹顶鹤需要洁净而开阔的湿地环境作为栖息地,是对湿地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指示生物。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使丹顶鹤的栖息地不断变为农田或城市,例如吉林省西部的月亮泡曾是丹顶鹤的繁殖地,因为人为进行围湖筑堤,使堤内水位上涨,挺水植物带基本消失,堤外湖漫滩干涸,垦为农田,丹顶鹤也从此绝迹;又如江苏北部的邵伯湖与高邮湖之间的沼泽地带,曾是丹顶鹤的越冬地,由于每年到该地渔,牧和狩猎的人不断增多,增加了人为干扰,以及拣卵、偷猎等,使丹顶鹤的数量急剧减少。[6] 

    全世界的丹顶鹤总数至2010年估计仅有1500只左右,其中在中国境内越冬的有1000只左右,保护好丹顶鹤以及它们的生存环境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中国已经建立的以保护丹顶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已经超过18个,其中的吉林向海、湖南东洞庭湖、青海鸟岛和江西鄱阳湖等还被列入国际上的拉拇萨尔条约保护湿地目录之中,使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6] 

    保护级别

    编辑

    物种命名

    编辑

    学名Grus japonensis(中文意译“日本鹤”),是德国动物学家斯塔提乌斯·穆勒(Philipp Ludwig Statius Müller)于1776年命名的。穆勒曾在埃尔兰根(Erlangen)教授自然科学。1773年至1776年,他翻译出版了林奈的名著《自然系统》,并公布了一些新命名的物种。这次被命名的生物就包括丹顶鹤。穆勒命名丹顶鹤的1776年,在美国为建国元年。这一年在中国则为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在日本则为后桃园天皇安永五年,都值闭关之时。当日,西方人只能从广州认识中国,从长崎认识日本。丹顶鹤自中国东北地区向南迁徙不经过华南地区,却以日本的九州、本州作为过冬之地。因此,西方人只能以日本为窗口,见识到这种动物。将其命名为“日本鹤”。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日本本州岛的丹顶鹤灭绝了。有些动物学家认为,这个品种在日本就此灭绝,因此将它的英文俗名由Japanese Crane,改为Manchurian Crane(满洲鹤),只是这种用法并未被广泛接受。Japanese Crane和Manchurian Crane两个名字一直共同存在,造成了一些混乱,因此,前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奇博(Archbold)提出建议,将丹顶鹤的英文俗名改作Red-crowned Crane(丹顶鹤)。尽管如此,英文世界“日本鹤”的提法依然是主流。

    在google搜索引擎中,另两种称呼的搜索结果仅为其十分之一。(补注:郑作新教授在1980年的国际鹤类学术讨论会上,针对丹顶鹤名称叫法不统一的情况,提出过为丹顶鹤正名的意见,并在会议上得到通过。此后国际学术会议和著作文献中就沿用此名称。)

    同义学名

    • Ardea japonensis P.L.S. Müller, 1776

    • Grus japponensis Gmelin, 1778

    • Antigone montignesia Bonaparte, 1854

    • Megalornis japonensis Wilder&Hubbard, 1938

    文化意义

    编辑

    吉祥符号

    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一等的文禽。明朝和清朝给丹顶鹤赋予了忠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内涵。文官的补服,一品文官绣丹顶鹤,把它列为仅次于皇家专用的龙凤的重要标识,因而人们也称鹤为“一品鸟”。人们也把鹤作为高官的象征。一幅鹤立在潮头岩石上的吉祥纹图,取“潮”与“朝”的谐音,象征像宰相一样“一品当朝”;仙鹤在云中飞翔的纹图,象征“一品高升”;日出时仙鹤飞翔的纹图,象征“指日高升”。[7] 

    其实,传说中的仙鹤,就是丹顶鹤,它是生活在沼泽或浅水地带的一种大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湿地之神”的美称。它与生长在高山丘陵中的松树毫无缘份。但是由于丹顶鹤寿命长达50~60年,人们常把它和松树绘在一起,作为长寿的象征。[7] 

    东亚地区的居民,用丹顶鹤象征幸福、吉祥、长寿和忠贞。在各国的文学和美术作品中屡有出现,殷商时代的墓葬中,就有鹤的形象出现在雕塑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钟,鹤体造型的礼器就已出现。[7] 

    黄老道学在东汉兴盛起来。由道家发展成为道教,成立教团组织,创始人是1900年前的张道陵(公元34~156年)。他说太上道君(即老子)降临,授他“天师”称号,创立了五斗米道。他学道的地方就是鹤鸣山,这里还有待鹤轩、听鹤亭等建筑。道教著作《云笈七签》中说张道陵可骑鹤往来。佛教是修来世,而道教是修今生。道教认为人这个生命,经过修炼,灵魂和肉体可以升天,长生不死,从而达到神仙的境界,“与天地同休,与日月同寿”。[7] 

    2003年,中国国家林业局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启动了国鸟评选活动,并成立了专家评选小组和确定了评选标准。2004年5至6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新闻社、新浪网联合全国20多家新闻网站举办了网上推举国鸟活动。在候选的10种鸟类中,丹顶鹤获得500万网民中64.92%的选票,遥遥领先于其它竞争者。中国国家林业局把丹顶鹤作为唯一的国鸟候选鸟上报国务院。[8] 

    文学描述

    早在2100年前,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漆器上,就清晰地绘有丹顶鹤的图案。汉景帝(公元前156~前143)时的路乔如曾作《鹤赋》,开头就指出:丹顶鹤为“白鸟朱冠”。三国吴人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更是作了细致的描述:“大如鹅,长脚,青翼,高三尺余,赤顶,赤目,喙长四寸余,多纯白”。唐朝诗人描写丹顶鹤的句子尤其繁多,如薛能在《答贾支使寄鹤》中写道:“瑞羽奇姿踉跄形,称为仙驭过青冥”。白居易在《池鹤》中说:“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张贲也有:“渥顶鲜毛品格驯,莎庭闲暇重难群。”的句子。可见古人认为,丹顶鹤的美,在于它的整个形体的和谐一致,而这种美的奥秘之处,无疑是因为它在那玉羽霜毛之上还具有一个渥(朱)顶、丹砂,显得典雅而风流,令人难以忘怀。明朝王象晋的《群芳谱》中评价丹顶鹤:“体尚洁,故色白;声闻天,故头赤。”以及:“丹顶赤目,赤颊青脚。”在丹顶鹤以及其他大多数鹤类中,都在颈项以上有鲜红色的裸露皮肤,这种颜色实际是肤色和血色的交融。[9]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2)

    丹顶鹤

    丹顶鹤(25)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中国濒危珍稀动物

    兽类▪ 白唇鹿▪ 白暨豚▪ 白颊长臂猿▪ 白眉长臂猿▪ 白头叶猴▪ 白掌长臂猿▪ 斑海豹▪ 斑林狸▪ 斑羚▪ 豹▪ 北山羊▪ 藏羚羊▪ 藏酋猴▪ 藏原羚▪ 豺▪ 长尾叶猴▪ 赤斑羚▪ 穿山甲▪ 大灵猫▪ 大熊猫▪ 滇金丝猴▪ 貂熊▪ 短尾猴▪ 鹅喉羚▪ 蜂猴▪ 高鼻羚羊▪ 海南兔▪ 河麂▪ 河狸▪ 黑长臂猿▪ 黑麂▪ 黑熊▪ 黑叶猴▪ 虎▪ 灰叶猴▪ 江豚▪ 金猫▪ 金丝猴▪ 鬣羚▪ 林麝▪ 马来熊▪ 马鹿▪ 马麝▪ 梅花鹿▪ 蒙古野驴▪ 猕猴▪ 麋鹿▪ 扭角羚▪ 盘羊▪ 坡鹿▪ 黔金丝猴▪ 儒艮▪ 猞猁▪ 水鹿▪ 水獭▪ 塔里木兔▪ 台湾猴▪ 兔狲▪ 豚鹿▪ 豚尾猴▪ 驼鹿▪ 倭蜂猴▪ 西藏野驴▪ 鼷鹿▪ 喜马拉雅塔尔羊▪ 小灵猫▪ 小熊猫▪ 熊猴▪ 熊狸▪ 雪豹▪ 雪兔▪ 亚洲象▪ 岩羊▪ 野骆驼▪ 野马▪ 野牦牛▪ 野牛▪ 云豹▪ 紫貂▪ 棕熊
    鸟类▪ 白腹锦鸡▪ 白鹳▪ 白冠长尾雉▪ 白鹤▪ 白颈长尾雉▪ 白鹮▪ 白琵鹭▪ 白头鹤▪ 白鹇▪ 白枕鹤▪ 苍鹰▪ 藏马鸡▪ 草鸮▪ 草原雕▪ 长耳鸮▪ 长尾阔嘴鸟▪ 长尾鸮▪ 赤颈鹤▪ 大鸨▪ 大绯胸鹦鹉▪ 大天鹅▪ 丹顶鹤▪ 雕鸮▪ 蜂鹰▪ 高山兀鹫▪ 冠斑犀鸟▪ 褐鲣鸟▪ 褐林鸮▪ 褐马鸡▪ 黑长尾雉▪ 黑鹳▪ 黑颈长尾雉▪ 黑颈鹤▪ 黑脸琵鹭▪ 黑琴鸡▪ 黑鹇▪ 红腹角雉▪ 红腹锦鸡▪ 红角鸮▪ 红脚鲣鸟▪ 红隼▪ 红胸黑雁▪ 花头鹦鹉▪ 花尾榛鸡▪ 黄腹角雉▪ 灰腹角雉▪ 灰鹤▪ 灰头鹦鹉▪ 金雕▪ 卷羽鹈鹕▪ 孔雀雉▪ 蓝翅八色鸫▪ 蓝耳翠鸟▪ 蓝马鸡▪ 蓝鹇▪ 栗鸢▪ 领角鸮▪ 绿皇鸠▪ 绿孔雀▪ 绿尾虹雉▪ 勺鸡▪ 蛇雕▪ 双角犀鸟▪ 松雀鹰▪ 蓑羽鹤▪ 秃鹫▪ 乌雕▪ 小天鹅▪ 小雕▪ 小苇鹚▪ 雪鸮▪ 血雉▪ 岩雷鸟▪ 燕隼▪ 鹰鸮▪ 疣鼻天鹅▪ 游隼▪ 鸳鸯▪ 原鸡▪ 朱鹮▪ 棕颈犀鸟▪ 棕尾虹雉
    两栖类▪ 大鲵▪ 虎纹蛙▪ 细痣疣螈
    爬行类▪ 大壁虎▪ 玳瑁▪ 鳄蜥▪ 巨蜥▪ 蟒▪ 山瑞▪ 四爪陆龟▪ 扬子鳄▪ 鼋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兽类▪ 蜂猴▪ 熊猴▪ 台湾猴▪ 豚尾猴▪ 叶猴▪ 金丝猴▪ 长臂猿▪ 马来熊▪ 大熊猫▪ 紫貂▪ 貂熊▪ 熊狸▪ 云豹▪ 豹▪ 虎▪ 雪豹▪ 儒艮▪ 白鳍豚▪ 中华白海豚▪ 亚洲象▪ 蒙古野驴▪ 西藏野驴▪ 野马▪ 野骆驼▪ 鼷鹿▪ 黑麂▪ 白唇鹿▪ 坡鹿▪ 梅花鹿▪ 豚鹿▪ 麋鹿▪ 野牛▪ 野牦牛▪ 普氏原羚▪ 藏羚羊▪ 高鼻羚羊▪ 扭角羚▪ 台湾鬣羚▪ 赤斑羚▪ 喜马拉雅塔尔羊▪ 北山羊▪ 河狸
    鸟类▪ 短尾信天翁▪ 白腹军舰鸟▪ 白鹳▪ 黑鹳▪ 朱鹮▪ 中华秋沙鸭▪ 金雕▪ 白肩雕▪ 玉带海雕▪ 白尾海雕▪ 虎头海雕▪ 拟兀鹫▪ 胡兀鹫▪ 细嘴松鸡▪ 斑尾榛鸡▪ 雉鹑▪ 四川山鹧鸪▪ 海南山鹧鸪▪ 黑头角雉▪ 红胸角雉▪ 黄腹角雉▪ 灰腹角雉▪ 虹雉▪ 褐马鸡▪ 蓝鹇▪ 黑颈长尾雉▪ 白颈长尾雉▪ 黑长尾雉▪ 孔雀雉▪ 绿孔雀▪ 黑颈鹤▪ 白头鹤▪ 丹顶鹤▪ 白鹤▪ 赤颈鹤▪ 鸨▪ 遗鸥
    爬行类▪ 四爪陆龟▪ 鼋▪ 鳄蜥▪ 巨蜥▪ 蟒▪ 扬子鳄
    鱼类▪ 新疆大头鱼▪ 中华鲟▪ 白鲟▪ 红珊瑚
    腹足类▪ 库氏砗磲▪ 鹦鹉螺▪ 中华蛩蠊
    昆虫类▪ 金斑喙凤蝶
    肠鳃类▪ 多鳃孔舌形虫▪ 黄岛长吻虫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动物·鸟纲

    雁形目鸭科▪ 马岛斑麻鸭▪ 疣鼻栖鸭▪ 新西兰鸭▪ 花脸鸭▪ 莱岛鸭▪ 红胸黑雁▪ 红嘴树鸭▪ 坎岛鸭▪ 扁嘴天鹅▪ 白翅栖鸭▪ 黑颈天鹅▪ 草黄树鸭▪ 黑额黑雁▪ 黑嘴树鸭▪ 白头硬尾鸭▪ 黄颈黑雁▪ 瘤鸭▪ 粉头鸭
    雨燕目蜂鸟科▪ 钩嘴铜色蜂鸟▪ 蜂鸟科所有种
    鸻形目石鸻科▪ 双纹石鸻鸥科▪ 遗鸥鹬科▪ 极北杓鹬▪ 细嘴杓鹬▪ 小青脚鹬
    鹳形目鲸头鹳科▪ 鲸头鹳鹳科▪ 东方白鹳▪ 黑鹳▪ 裸颈鹳▪ 灰鹮鹳红鹳科▪ 红鹳科所有种鹮科▪ 隐鹮▪ 美洲红鹮▪ 朱鹮▪ 白琵鹭▪ 秃鹮
    鸽形目鸠鸽科▪ 尼科巴鸠▪ 吕宋鸡鸠▪ 粉红鸽▪ 红喉皇鸠▪ 凤冠鸠属所有种 .
    佛法僧目犀鸟科▪ 棕颈犀鸟▪ 皱盔犀鸟属所有种▪ 双角犀鸟▪ 盔犀鸟▪ 凤头犀鸟属所有种▪ 印支拟皱盔犀鸟▪ 斑犀鸟属所有种▪ 白冠犀鸟属所有种▪ 犀鸟属所有种▪ 斑嘴犀鸟属所有种▪ 拟皱盔犀鸟属所有种
    鹃形目蕉鹃科▪ 冠蕉鹃属所有种 .
    隼形目鹰科▪ 西班牙帝雕▪ 白肩雕▪ 钩嘴鸢古巴亚种▪ 白尾海雕▪ 角雕▪ 食猿雕美洲鹫科▪ 加利福尼亚兀鹫▪ 王鹫▪ 康多兀鹫隼科▪ 塞舌尔隼▪ 印度猎隼▪ 马岛隼▪ 拟游隼▪ 游隼▪ 毛里求斯隼▪ 矛隼
    鸡形目凤冠雉科▪ 红嘴凤冠雉▪ 蓝嘴凤冠雉▪ 剃刀嘴凤冠雉▪ 角冠雉▪ 黄瘤凤冠雉▪ 白翅冠雉▪ 黑额鸣冠雉▪ 肉垂凤冠雉▪ 普通鸣冠雉▪ 大凤冠雉▪ 小灰头稚冠雉▪ 灰凤冠雉▪ 紫冠雉▪ 黑山冠雉冢雉科▪ 苏拉冢雉雉科▪ 彩雉▪ 大眼斑雉▪ 眼斑吐绶鸡▪ 山齿鹑里氏亚种▪ 灰原鸡▪ 血雉▪ 红胸角雉▪ 白马鸡▪ 绿孔雀▪ 孔雀雉▪ 褐马鸡▪ 眼斑孔雀雉▪ 棕尾虹雉▪ 凤冠孔雀雉▪ 绿尾虹雉▪ 白尾梢虹雉▪ 婆罗洲孔雀雉▪ 爱德华氏鹇▪ 皇鹇▪ 蓝鹇▪ 巴拉望孔雀雉▪ 凤头眼斑雉▪ 白颈长尾雉▪ 黑颈长尾雉▪ 黑长尾雉▪ 里海雪鸡▪ 藏雪鸡▪ 灰腹角雉▪ 黄腹角雉▪ 黑头角雉▪ 草原榛鸡阿特沃特亚种
    鹤形目鹤科鸨科▪ 黑冠鹭鸨▪ 鸨科所有种▪ 亚洲波斑鸨▪ 波斑鸨▪ 孟加拉鸨秧鸡科▪ 森秧鸡秧鸡科▪ 鹭鹤
    雀形目薮鸟科▪ 嘈杂薮鸟伞鸟科▪ 带斑伞鸟▪ 动冠伞鸟属所有种 .▪ 亚马孙伞鸟▪ 白翅伞鸟▪ 长耳垂伞鸟鹀科▪ 黑冠黄雀鹀▪ 黄嘴红蜡嘴鹀▪ 冠红蜡嘴鹀▪ 七彩唐加拉雀梅花雀科▪ 绿色红梅花雀▪ 爪哇禾雀▪ 黑喉草雀指名亚种雀科▪ 黑头红金翅雀▪ 黄脸金翅雀燕科▪ 白眼河燕拟黄鹂科▪ 橙头黑鹂吸蜜鸟科▪ 黄披肩吸蜜鸟卡西迪亚种鹟科▪ 短翅刺莺西澳亚种▪ 鲁克氏仙鹟▪ 罗迪薮莺▪ 画眉▪ 西刺莺▪ 台湾画眉▪ 马斯卡林寿带▪ 白颈岩鹛▪ 银耳相思鸟▪ 红嘴相思鸟▪ 灰颈岩鹛▪ 灰胸薮鹛极乐鸟科▪ 极乐鸟科所有种八色鸫科▪ 泰国八色鸫▪ 蓝尾八色鸫▪ 吕宋八色鸫▪ 仙八色鸫鹎科▪ 黄冠鹎椋鸟科▪ 长冠八哥▪ 鹩哥绣眼鸟科▪ 白胸绣眼鸟▪ 美洲鹤▪ 鹤科所有种▪ 沙丘鹤古巴亚种▪ 沙丘鹤佛罗里达亚种▪ 丹顶鹤▪ 白鹤▪ 白头鹤▪ 黑颈鹤▪ 白枕鹤
    鹈形目鹈形目▪ 白腹军舰鸟鹈鹕科▪ 卷羽鹈鹕鲣鸟科▪ 粉嘴鲣鸟
    䴕形目须鴷科▪ 巨嘴拟鴷啄木鸟科▪ 帝啄木鸟▪ 白腹黑啄木鸟理查亚种帝啄木鸟▪ 黑颈阿拉卡▪ 番红巨嘴鸟▪ 绿阿拉卡▪ 厚嘴巨嘴鸟▪ 栗耳阿拉卡▪ 鞭笞巨嘴鸟▪ 红胸巨嘴鸟▪ 红嘴巨嘴鸟▪ 凹嘴巨嘴鸟▪ 点嘴小巨嘴鸟
    信天翁科信天翁科▪ 巨鸊鷉
    鹱形目信天翁科▪ 短尾信天翁
    鹦形目凤头鹦鹉科▪ 红肛凤头鹦鹉▪ 鲑色凤头鹦鹉▪ 小葵花鹦鹉▪ 棕树凤头鹦鹉吸蜜鹦鹉科▪ 红蓝吸蜜鹦鹉▪ 深蓝吸蜜鹦鹉鹦鹉科▪ 红颈亚马孙鹦哥▪ 黄颈亚马孙鹦哥▪ 黄肩亚马孙鹦哥▪ 红尾亚马孙鹦哥▪ 淡紫冠鹦哥▪ 圣文森亚马孙鹦哥▪ 帝王亚马孙鹦哥▪ 古巴亚马孙鹦哥▪ 黄冠亚马孙鹦哥▪ 红眼镜亚马孙鹦哥▪ 巴西蓝颊亚马孙鹦哥▪ 桤木亚马孙鹦哥▪ 圣卢西亚亚马孙鹦哥▪ 红胸亚马孙鹦哥▪ 红冠亚马孙鹦哥▪ 波多黎各亚马孙鹦哥▪ 金刚鹦鹉属所有种▪ 大绿金刚鹦鹉▪ 蓝喉金刚鹦鹉▪ 绯红金刚鹦鹉▪ 军金刚鹦鹉▪ 红额金刚鹦鹉▪ 小蓝金刚鹦鹉▪ 诺福克红额鹦鹉▪ 查岛鹦鹉▪ 红额鹦鹉▪ 新加里东红额鹦鹉▪ 双眼无花果鹦鹉考氏亚种▪ 金鹦哥▪ 角鹦鹉▪ 橙腹鹦鹉▪ 黄耳鹦哥▪ 夜鹦鹉▪ 鸮鹦鹉▪ 厚嘴鹦哥属所有种▪ 赭斑鹦哥▪ 毛里求斯鹦鹉▪ 乐园鹦鹉▪ 异色金肩鹦鹉▪ 金肩鹦鹉▪ 蓝翅金刚鹦鹉▪ 蓝头金刚鹦鹉▪ 红帽鹦鹉▪ 地栖鹦鹉
    美洲鸵目美洲鸵目▪ 美洲小鸵▪ 美洲鸵
    企鹅目企鹅科▪ 洪氏环企鹅▪ 斑嘴环企鹅
    鸮形目鸱鸮科▪ 林斑小鸮▪ 巨角鸮▪ 圣诞岛栗鹰鸮▪ 布布克鹰鸮诺福克岛亚种草鸮科▪ 马岛草鸮
    鸵形目鸵形目▪ 鸵鸟
    共鸟形目共鸟科▪ 孤共鸟
    咬鹃目咬鹃科▪ 凤尾绿咬鹃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