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石蛙又名石鸡、石蛤蟆

    信息发布者:肥源村2018
    2018-01-14 12:21:10   转载

    石蛙

     编辑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石蛙(Quasipaa spinosa)标准名棘胸蛙,又名石蛤、石鸡、山鸡、石冻、飞鱼、石鳞、石蛤蟆、石虾蟆、石坑蛙、石乱、木槐(川南)等,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该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贵州、安徽、江苏(宜兴、溧阳)、浙江、江西、湖北(通山)、湖南、福建、广东、广西、香港;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
    中文学名
    棘胸蛙
    拉丁学名
    Paa spinosa
    别    称
    石蛙
    二名法
    Paa spinosa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两栖纲
    无尾目
    亚    目
    参差型亚目
    蛙科
    亚    科
    叉舌蛙亚科
    棘胸蛙种族
    棘胸蛙属

    棘胸蛙

    形态特征

    编辑
    形态依据福建武夷山(58、22、9幼蛙、蝌蚪)、建阳(7雄、6雌、3幼蛙)、德化(20雄、32雌、8幼蛙)标本。成体:雄蛙体长123mm,雌蛙体长131mm左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突出下唇;吻棱不显;颊部略向外倾斜;鼻孔位吻眼之间,略近于眼;鼓膜隐约可见;犁骨齿强,自内鼻孔内侧向中线倾斜,齿列后端间距窄;舌卵圆形,后端缺刻深。前肢粗壮,前臂及手长近于体长之半;雄蛙前臂尤为粗壮,最宽的达24.0mm,为体长的16.2%左右;指略扁,指端圆;第一指长于第二指,第一、第三指几乎等长;第二、第三指内侧缘蹼清晰;原拇指发达,指基部关节下瘤明显,近球形;掌突3个,石蛙石蛙(5张) 内掌突大,卵圆形,外侧2个掌突窄长相距近,不甚明显。后肢肥壮,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左、右跟部仅相遇或略重叠;胫长约为体长之半;趾端球形;第一、第五趾游离侧缘膜明显,达踪基部;趾全蹼或近于满蹼;外侧踱间蹼达踱长之半;关节下瘤明显近圆形;内踱突窄长,无外踱突;跗褶清晰,超过跗长之半。皮肤较粗糙。雄蛙背部有长短不一的长形疣,断续排列成行,其间有许多小圆疣或痣粒,一般疣上有小黑刺,头部、体侧及四肢背面有小圆疣,其上有细小黑刺;雌蛙背面有稀疏小圆刺疣;两眼间有横肤棱,颞褶明显;雄蛙胸部有大小肉质疣;刺疣向前可达咽喉部,向后仅限于腹前部,每一疣上有仅有1枚小黑刺;雌蛙腹面光滑。生活时背面黑棕色或棕黄色,两眼间有深褐色横纹,自吻端至颞褶腹侧有1条深纵纹,大多数标本背面有不规则浅色斑,有的浅色斑沿背中线两侧排列成行;少数雄蛙自吻端至肛前有1条浅色脊纹;多数标本体侧自眼后至胯部有1对浅色纵纹;四肢背面黑褐色横纹直达指、趾端。腹面肉色,有灰褐色小云斑。第二性征:雄蛙胸部有大小疣刺;前臂极粗壮;原拇指及内侧3指有黑色锥状刺;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长裂状;有雄性线,紫红色。变异:比较安徽、江苏、广西、福建标本,成体及蝌蚪均有一定变异,现将其主要变异比较情况列于表450中。:每一卵群由7~12粒卵组成葡萄状,成串排列;卵径4.5~5mm,动物极黑灰色,少于卵球的1/2,植物极乳黄色,卵胶膜3层。蝌蚪:生活时头体背面黑灰色或褐灰色,背中线色较浅,尾肌背侧有3~5个深色斑,尾鳍有麻斑,以腹鳍为多。腹面皮肤薄可透视土黄色肠及红色肝脏。第34~38期时,后肢芽1~8mm,体长20mm左右,体高为体长的53%,尾长约为体长的近2倍;尾肌较发达;尾末端钝圆或钝尖。吻端略圆;鼻孔位于吻眼之间;眼位于头背侧面;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管较宽,肛孔开口于下尾鳍右侧。口宽为体长的29.2%,下唇缘中央内凹,下唇乳突两排,外排内凹处无乳突,内排中央不终断;有副突;唇齿式一般为I:4“/1+1:II,个别的为I:5+5/1+1:II或I:3+3/1十1:II。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20--24mm;背面色略浅,花斑与疣粒的分布与成蛙相似,四肢背面深色横斑尤为醒目。[2] 

    生活习性

    编辑
    成蛙生活于海拔600~1500m 近山溪的岩边。白昼多隐藏于石缝或石洞中,晚间蹲在岩石上或石块间,见电光后一般无逃逸现象。福建武夷山庙湾山溪较多,其环境适宜该蛙生长,6月初观察各山溪内的成蛙,均较活跃,同时听到鸣声,此期该蛙数量甚多;7月初在溪内石下见到卵群,9月中旬还可听到雄蛙的呜叫;其鸣声为“咕(gu)、咕、咕或嘟(du)、嘟、嘟”。根据现有资料,估计该蛙的繁殖季节在5~9月。白天蝌蚪隐藏在水内落叶下或石缝间,少数个体偶尔浮游在石块上,受惊扰立即逃往石下隐蔽,晚间多数个体游在溪底石上,以口部张合使身体缓缓前行,此时不惧外界干扰,投以小石,仍不逃避。棘胸蛙1次产卵250~350粒,1个繁殖季节可产卵1000~1500粒;卵在水温16~18℃中需要20天才开始孵化,在26~28℃水中约需7天即可孵化;孵化早的蝌蚪经4~5个月生长期,可于当年完成变态;中、晚期孵出的蝌蚪,则需要越冬于次年的5~6月陆续完成变态;幼蛙登陆后约需要2年的时间达到性成熟棘胸蛙全年以4~11月为活动季节,也是它的捕食季节,6~8月捕食高峰期在晚上10:00~12:00。其食性广,食量大。捕食对象有鞘翅目(大黑蝉等)、直翅目(蚱蜢、蝗虫等)以及其他昆虫,还捕食马陆、溪蟹、蜈蚣、小蛙等,能吞食体重9.2g的蟹以及体长为50mm左右的大黑甲;8月上旬其捕食量约占其体重的11.2%,1只体重228g的雄蛙可以吞食4条蚯蚓,共计重为29.2g,占其体重的12.8%。棘胸蛙能捕食蝗虫金龟子天牛、蝉、松毛虫等害虫,也捕食有益动物,如蚯蚓、泽陆蛙蝌蚪等,但捕食对象以有害动物为主,其有益系数为47%。该蛙捕食害虫达7目、9科数十种。由以上食性分析可知,该蛙能大量捕食林农业害虫,对农业和林业起到保护作用。棘胸蛙与其他棘蛙类一样,都是体大肉肥的蛙类。据该蛙体重一般100~200g,大的个体可达250~300g,最大雄蛙达600g(福建尤溪西洋),最大雌蛙达450g(福建三明中村)。凡产有棘蛙的山区,居民都很熟悉该种蛙的生活习性,捕食者颇多。此蛙在晚间见火光有凝视不动之态,故易于捕获。据《本草纲目拾遗》、林吕何(1976)、《中国药用动物志:第二册》(1983)等的记载,食用该蛙可滋补小儿痨瘦及治疗疳积,病后虚弱等。[3] 

    冬眠

    石蛙在冬季寒冷地都蛰伏起来冬眠,不吃不动,双眼紧闭,对外界没有反应,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而缓慢的新陈代谢。根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时节,水温高于12℃时,也有部分石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石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有泥土的洞穴内,其抗寒性比石洞要好。

    孵化

    刚孵化出膜的小蝌蚪,在4~5天内靠孵黄囊营养,当孵黄被消耗之后便开始觅食。

    幼娃期食物

    幼蛙期的食物主要是蚊虫、小型昆虫及昆虫幼体等。

    成年蛙食物

    活体饵料 黄粉虫活体饵料 黄粉虫至成蛙期,其食物范围很广,解剖观察47只成蛙,在胃和肠中发现的食物有57种。如:昆虫、蜈蚣、蜂蛛、马陆、蜗牛、螺蚬、虾、蟹、杂鱼、沙鳅,以及蚯蚓、幼蛇、小型鸟类等。石蛙的食物以动物性为主,其中又以昆虫及其幼体占大多数(48.38%),解剖时发现有少量植物残渣,可能系捕食时带进而误食的。在1990年5~8月份解剖的47只成蛙中,空肠胃,即肠胃饱满度0级的12只,占25.53%,饱满度1~3级的11只,占23.4%,饱满度4~5级的24只,占51.06%。有些样本是在捕捉后的1~2天解剖的,原胃内的食物已经消化,因此空肠胃数所占的比例较大。通过解剖得知,石蛙胃容量较大。一般情况下,夜晚大量摄食,白天则进行消化吸收。

    种群状态

    编辑
    该蛙分布区甚宽,其栖息地质量下降和捕捉过度,其种群数量减少。受威等级:易危VU[1] 

    经济价值

    编辑
    石蛙因为肉味鲜美,生长速度快而且个大,是主要的食用蛙类之一。中医认为石蛙的肉味甘咸平,入肺胃肾经,有健脾消积、滋补强壮的功效,用它来治疗消化不良、食少虚弱等症状。石蛙的营养成份及药用保健价值和食用历史(1)石蛙的营养成份和药用保健价值石蛙是我国传统食谱中营养成份和药用保健价值最高的食用蛙类,富含高蛋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本草纲目》中提出石蛙“治小儿痨瘦、疳疾最良”;《中国药用动物志》载“石蛙有滋阴强壮,清凉解毒,补阴亏,驱痨瘦,化疮毒和兼补病后虚弱诸功效,其蝌蚪能乌发,卵子有明目之功效”。据中科院权威部门化验结果显示,石蛙体内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高,谷氨酸含量达11.9%。现代科学研究还发现,石蛙皮、肉中含有能使离体子宫收缩的缓激肽。可见,石蛙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是其它动物所不能替代的,必将为人们不断认识与青睐。(2)石蛙的食用历史在我国,食用石蛙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被兴誉为“药用化疮,食之长寿”的石蛙,是古代皇宫御筵中的名贵山珍,也是士大夫阶层餐桌上的弥珍野味和馈赠佳品。寻常百姓家的宴席上若有一道石蛙佳肴,足以彰显主人的阔气,宾客也以此为荣幸,被赞为“难得一尝石蛙宴”。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食物结构虽有变化,但石蛙以其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和独具的营养成份与药用保健价值,仍被人们长期推崇,长盛不衰。

    人工养殖

    编辑

    选择养殖场地

    应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其中以安静偏远的山区为主,山区气候的冬暖夏凉特点,适宜棘胸蛙在该地区的养殖。同时以临近山路主干道为宜,适合棘胸蛙养殖过程中的运输,客观上便于管理,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需要,均能以交通便利进行。棘胸蛙的生长对水源的要求较高,因此山区水源丰富是棘胸蛙选择养殖场地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水源应以山溪水、冷泉水和地下水为主,水源丰富,水温应适中,适合棘胸蛙生长的需要。针对棘胸蛙生长对水源的要求,夏季水温应低于30℃,冬季水温应在18℃到26℃之间。为实现对棘胸蛙生长过程污水的排放,应完善水利设施建设,以便于水源运输和灌溉,但是应注意生活污水的排放,应以尊重水源为主,对生态环境不产生实质性破坏。词条图册更多图册词条图片词条图片(6)棘腹蛙(石蛙)棘腹蛙(石蛙)(5)石蛙夜晚出没石蛙夜晚出没(1)石蛙石蛙(5)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